《党费》

王愿坚

1、背景情节主题

小说通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女共产党员黄新为交纳党费和掩护同志而壮烈牺牲的故事,生动的表现了在革命危难时刻苏区人民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表现了共产党员与党血肉相连的关系,以及为革命利益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留下一部分游击队在闽粤赣等南方山区坚持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敌人为了割断军民的联系,采用“移民并村”的毒计,把山脚下、偏僻的小村子的群众统统强迫迁到靠平原的大村子去。致使游击队的活动更加困难。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女共产党员黄新所在村子被敌人一把火烧掉,她就随大伙来到了八角坳。和党失去联系后,黄新日夜思念的是如何找到党。在联系到党组织之前,她知道山上缺盐,就暗暗地把群众组织起来为山上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特殊的党费。她把咸菜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甚至不许饥饿的小女儿吃一根咸菜。由于消息走漏,敌人在全村挨门挨户搜查。面对生死考验,黄新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毅然挺身而出,掩护了战友,在关键时刻还语义双关地叮嘱战友要沉着、顾全大局。最终,她从容赴难,用血肉之躯向党交纳了最后一次“党费”。

2.人物特点

黄新:从事地下工作的女共产党员,纯洁无私,机智勇敢,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曾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红军。丈夫参加长征后,她带着五岁的女儿生活。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她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忠诚。

老程:游击队的交通员,上山以前是干侦察员的,奉游击队政委的指示下山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在黄新为掩护他而牺牲后,他带着黄新的女儿小妞和黄新留下的“党费”回到了游击队。

3.作品特点

叙述视角:以“我”(交通员老程)为叙述视角,通过“我”与黄新的两次会面,既串联了故事,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同时又达到间接烘托人物的性格。以“我”为叙述视角,方便了将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糅合起来,表现黄新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

细节设计:小说善于设计细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情节,在塑造人物方面让人物性格更凸显、形象更丰满。如党组织派“我”第二次下山同黄新接头,以“我”的视角看到了令人心酸的画面:群众生活艰苦,连盐都吃不上,黄新的女儿小妞忍不住从为游击队腌的咸菜堆里抓了一根腌豆角,但被黄新硬拿了回来,因为腌制咸菜是为解决游击队吃盐的困难,也是几个党员要交的“党费”。这些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作者的文学创作扩大了思想容量和美学容量。

动作描写:借助人物的细小动作、表情去侧面烘托或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以达到传情之功效。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元“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表达出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生活问题的银元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敬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