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鲁迅
1.背景、情节及主题
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迫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婆婆要卖掉她。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但很快又被婆家抢走。婆婆拿走了她的工钱,把她卖到贺家成亲。在与贺老六有了儿子阿毛后,祥林嫂终于过上安稳日子。但不久后贺老六因伤寒而死,阿毛又被狼叼走。双重打击下的祥林嫂,犹如行尸走肉,她只能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却更被人们排斥,被认为改嫁“有罪”,在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赎罪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中,惨死街头。
2.人物特点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应该具备的勤劳、善良、质朴、仁爱、坚强品性,与所有封建社会的女性一样,处于受剥削、压迫地位。然而,她对自己的地位和被剥削命运毫不知晓,心甘情愿地接受封建社会对其进行的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这就是她性格的可悲之处。当命运发生重大变故时,所有的人对祥林嫂都没有同情,她处于矛盾痛苦的挣扎之中,当然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被践踏、被伤害、被愚弄的对象,遭人鄙视,慢慢地被封建社会所吞噬。在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中,她也有反抗,也想抗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具体的抗争过程如下:当他丈夫死后,她被迫改嫁时反抗了,但还是被她的婆婆压倒。当第二任丈夫和孩子死后,人们认为她是一个不吉利的人,对之进行侮辱和伤害时,她无言承受着,也自认为自己不吉利,是不能从一而终的罪人。因为害怕死后被分尸,她再次抗争,甚至怀疑灵魂是否存在。最后,不仅她没有挣得任何做人的权利,就连死后能够保全自身的希望也破灭了,她完全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从这个过程看,虽然祥林嫂不断抗争,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真正原因,外表的反抗并不能真正代表祥林嫂觉悟的提升,不能说明她真正具有反抗意识。
3.主要手法
冷峻简洁的叙事风格,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善用白描的手法,把悲剧生生呈现在读者面前。三次描写,仅仅呈现了祥林嫂的肖像,却蕴含了无限的悲凉遭遇。
通过叙事视角的不断转变,使悲剧感达到极致。第一部分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写了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来到了阔别多年的鲁镇居然遇见了多年不见的祥林嫂,而祥林嫂已经成了一个乞丐,并且在祝福前夜死掉了。第二部分,故事的主体部分,是“我”回忆起之前所见所闻的有关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最后一个部分,结尾部分,叙事角度又转变为了第一人称。
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祝福》当中对于这两点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总是会有很多独特的题材以及思想发现,并且在表现技巧方面极度成熟。在《祝福》这篇小说中,他更多地是把对祥林嫂的同情和悲悯藏在了读者的阅读感受里,在整个小说中,基本不存在真正同情祥林嫂的人,这才是祥林嫂最大的悲剧。
4.作家作品特色
鲁迅写小说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他的取材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祥林嫂则是这些“不幸的人们”中一个重要的代表,她身上背负的深重的悲哀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悲哀,甚至可以说是背负着当时整个民族的悲哀。因此读者读起来,感觉又沉重又悲凉。
最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