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国Ⅰ卷

材料一 :

襄子(襄子 :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 (荀瑶 )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围(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于晋阳中, 出围(解围),赏有功者五人, 高赫(赵襄子的家臣)为 赏首(受赏者中功推第一的人)。 张孟谈(人名 ,赵襄子的家臣) 曰 :“晋阳之事, 无大功,今为赏首, 何(为什么)也 ?” 襄子曰 :“晋阳之事,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国家危, 社稷(指国家。社 ,土地神。稷 ,谷神)殆(危险) 矣。 吾群臣无有不 骄侮(轻慢 ;侮慢) 之意者, 唯(只有)赫子不失君臣之 礼(礼节), 是以(因此)先(意动用法,以之为先)之 , "仲尼闻之。曰 :"善(善于;擅长)赏哉, 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有人)曰 :仲尼不 知(懂得)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 侵职( 超越自己的职责侵犯他人职守) ,群臣不敢失礼。 上(君主在上)设(设置)其法,而 下(臣子在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像这样), 则(那么)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 亲(亲近密切)之 泽(恩泽), 操(掌握;控制)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 襄子 失罚(失去惩罚原则)也。为人臣者, 乘(计量;计算,此指谋事)事而有功则赏。今 仅不骄侮, 而(表转折,却)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 :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

陈人有 武臣,谓 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曰 ":“ 韩子立法,其 所以(的原因)异 夫子(特指孔子)之论者 纷如(众多,纷繁复杂)也。 予(我)每(常常)探(探究)其意而 校(查对;核计)其事,持久 历远(经历久长), 遏(阻止)奸 劝(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相同)善, 韩氏未必非, 孔氏未必 得(合适,恰当)也。若 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 :“今世人有 言高者(谈到最高的事物)必以 极天(至天;达于天)为 称(称述;称说), 言下者(谈到最低的事物)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爱兴事端;喜欢多事)而 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 ,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 者,必言经以自辅, 援(引用)圣以 自贤(把自己当作贤人肯定自我),欲以 取信(赢得信任)于群愚而 度(使效法)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 然(对的)。 请(请允许我)说 一隅(指一个狭小的地区。也可以指事物的一个方面或片面),而君子 审(仔细观察,考察;弄清楚)其 信(真实准确)否焉。” 武臣曰 :“诺。” 子鲋曰 :“ 乃者(从前,往日)赵、韩共 并(吞并)知氏, 赵襄子之行赏,先 加(通“嘉”,嘉赏)具臣( 1.备位充数之臣。 2.泛称为人臣者。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 善(表示赞许)之 \引(引用)以 张本(原由 ;依据) \然后(这样以后)难(质问;驳斥)之 \岂有 不似(不如 ;比不上) 哉 ?然 实(实际上)诈也。 何以(以何,凭什么,为什么)明(说明)其 然(这样)?昔我 先君(称自己的祖先,孔子)以(在 的时候) 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 卒(去世),至二十七年 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 陈恒而还, 是(这)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 知氏 乃(才)亡。此先后甚远,而 韩非公称之, 曾(竟然)无 怍( zuò,惭愧) 意。是则世多好事之 徒(一类人),皆 非(认为……不对 ;非难 ;责怪) 之罪;故吾 以(认为)是 默口(缄口不言)于 小道(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 塞耳(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于诸子久矣,而子立 尺表以 度(量(长短))天, 植(竖立;树立)寸指以测渊, 朦(迷惘,愚昧)大道( .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 而不 悟(明白;领悟),信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之辞”并不一样)以 疑(怀疑)圣, 殆(大概)非所望也。 "(节选自 《孔丛子·答问》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骄侮” (高傲轻慢 )、“唯” (只有 )、“是以” (因此,所以 )各 1分,句子大意 1分 ]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一隅” (一小部分,一个方面 )、“审” (仔细考察 )、“信” (真实 )各 1分,句子大意 1分 ]

【参考译文】

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 ?”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 (使 )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

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 (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 )怎么会有不同呢 ?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 ?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 (率齐国军队救郑 )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 (在书里 )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国Ⅱ卷

材料一:

但凡)战, ( 如果)我众敌寡,不可战于 险阻( 险要狭窄)之间,须要 平易(平坦)宽广之地。闻 ( 击鼓声)则 ( 进攻),闻金则止, 无有( 没有)不胜。 (指兵法)曰:“ 用众(指指挥大部队)进止(指进攻停止的调度)。”晋太元时,秦苻坚进 ( 驻扎)寿阳, 列阵(布列阵形)淝水,与晋将谢玄相 ( 对抗)。玄使谓符坚曰:“君 远涉(长途跋涉)吾境,而 临水(在河边)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 ( 稍稍) ( 退后),令将士得 周旋(辗转相追逐,此指打仗), ( )与诸君 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的意思)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 ( 阻截)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 万全(万无一失,绝对安全)。”坚曰:“ ( 只管)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 ( 逼近)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 ( 指挥)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 ( 溃败)。(节选自《百战奇略》 )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 (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此处也可指奇谋) ,攻人不 ( 料想), ( )亦 ( 考察)变之法乎?”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 小术(指一丁点智谋)而胜无术,以 片善( 微小的善处)而胜无善,斯 ( 哪里)足以 ( 谈论)兵法也?若谢玄之 ( 击败)苻坚,非谢玄之善也, ( 表原因)苻坚之不善也。”太宗 ( 回头)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 甚处( 什么地方)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 慕容垂一军独 ( 保全)。坚 ( 带领)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 ( 成功)。”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 ( 陷害)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 无术焉,符坚之 ( )是也。”太宗曰:“兵有 分聚(分化聚合),各 ( 意动,以……为重)适宜。前代事迹, ( )为 ( 擅长)此者?”靖曰:“苻坚 ( 统领)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 ( 讨伐)公孙述,与副将刘尚 分屯(分营驻扎),相 ( 距离)二十里,述来 ( 攻击)汉,尚出合击,大 ( 打败)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 ( 借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

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⑴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 ?(考查“少”、“却”、“周旋”,每词 1分,句意 1分)

⑵古人在阵前出奇招,攻打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考查“奇”“斯”、“相变”,每词 1分,句意 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凡是作战,如果我众敌寡,就不能在险阻的地形上进行,而必须在平坦开阔的地方进行。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声就停止,这样没有不取胜的。兵法说:“用众之法(即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就在于能共进和共退。”晋太元年间,前秦王苻坚进驻寿阳,在淝水沿岸列阵,与晋将谢玄相对峙。谢玄派人告诉苻坚说:“您从远方来到我境内,靠近淝水布阵,这是不想速战。请您稍向后退一点,(使我将士能够渡水上岸),让双方士兵能够(有地方)交战,我与各位将军骑着马慢慢行走观看,不也是很快乐的吗?”苻坚部将都说:“应该将晋军阻隔在淝水那边,不要让他们上到我们这边岸上。我众他寡,取胜是万无一失。”苻坚说:“只稍稍后退,让他们渡河,不等他们渡完河,我就率领几十万铁骑向淝水冲击而消灭他。”苻融也认为这样可以。于是指挥军队后退,军队因为混乱不能停下来。在这个时候,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八千精锐部队渡过淝水,在淝水南岸大战苻坚,苻坚军队大败。

材料二:太宗说:“古人在战场上善于出奇制胜,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这也是一种变化的策略吗?”李靖说:“古代的战斗多是通过小技巧而战胜没有技巧的对手,用微小的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对手,这能够论证兵法吗?例如谢玄击败苻坚,并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太宗回头叫侍臣拿出《谢玄传》,读了《谢玄传》,说:“苻坚什么地方是不善用兵的呢?”李靖说:“我看《苻坚载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全军覆没,只有慕容垂的一支军队保全。苻坚带着一千多骑兵前去投奔,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但未成功。’这可以看出秦军内部有人制造混乱。慕容垂独自保全,说明苻坚已经被慕容垂所困。被敌人所困却想战胜敌人,难道不也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没有策略啊,符坚这这类人就是这样的。”太宗说:“在军队中有分散和集中的时候,分散和集中以恰当为贵。前代的事例中,哪一个在这方面做得好呢?”李靖说:“苻坚统帅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因为兵力能够集中但不能分散所致。而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散驻扎,相隔二十里,当公孙述进攻汉中时,刘尚出兵合击,大破敌军,这是因为兵力分散但又能够集中所致。”太宗说:“对的。前代的得失足以为后世提供借鉴。”

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全国甲卷

周尧卿, (男子 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 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子余。其 (祖先)汝阴人。尧卿 警悟(机警聪明)强记(记忆力特别强),七岁 (擅长)赋诗,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没到壮年,叫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以 学行(学问品行)知名。 天圣二年(“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天圣二年是公元 1024年) (考中)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积官(累积官衔和爵位)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 (解释)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 忧戚(忧愁哀伤)如成人,见母氏则 (抑制)情忍哀,不欲伤其 (内心)。母 (意动用法,以……为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 如此(像这样)多知孝养我矣。 (最终)能孝养, (志气,意志)如母之言。其于 昆弟(同宗兄弟,堂兄弟。),尤 (忠实)有爱。 母 (执丧,奉行丧礼,守孝), 倚庐(古人为父母守丧时居住的简陋棚屋)三年, 席薪枕块(席薪枕块:旧时居丧者以薪草为席,以土块为枕,以示哀苦之意), (即使)疾病不饮酒食肉。 (无定代词,有人)(劝勉)之 以礼(状语后置句,正确应为“或以礼勉之”),曰:“《礼》 ‘老病不止酒肉’(年老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和吃肉), (内心)或不 (忍受)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 ?”葬之先期, (亲身。)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 无以(没有什么用来)葬者或然,今子何 自苦(宾语前置,“苦自”)?” 泫然(读作: xuà n rá n,意为水滴落的样子。) 流涕曰:“过 (这个), (即使)(想要)竭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复可得乎 ?” 尧卿为人 简重(庄严持重)不校(读作: jià o,意为不计较) ,有 (态度冷淡,没有礼貌)己者,必厚为礼以 (使羞惭)之。居官禄虽薄, (读作: zhō u,意为周济救济) 宗族(同一父系的家族)朋友, (尽 ,用尽) 而后已。所至 称治(治理的好),民有 去思(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尝 (掌管)汀州宁化县, 提点刑狱(简称提刑官 ,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 杨纭入境, 微伺(暗中伺察) 刺史(部州监察长官)善否,有 被刑(遭受刑罚。)而 耘苗(给禾苗锄草)者, (人名,杨纭)(接近)(询问)其 (原因)。 (回答)曰:“贫 (因为)利 (原因), (替)人 (作动词,证明……是直的、有理的)其 (指理亏或违法的行为), (县令,此处指周尧卿)不可 (欺骗。),而我欺之,我又 何怨(何怨,宾语前置,怨何)?” 纭至邑,不复 他察(他察,宾语前置,察他), (只是)以 所闻(听到的话)(推举)之。庆历间,范仲淹 (举荐)经行(举用人的科目名称,如“贤良方正”等)可为 师表(品德、学识上值得学习的榜样),未及用而 (去世)。尧卿之学,不 (被动用法。被……所迷惑)传注( zhuà 解释经籍的文字) , (询问。)(辨别)(思考)(搜寻,寻找),以 (精通)为 (限,限度)。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此处无实意,不翻译)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 (揣测)志,是谓得 (指《诗》之真谛)”。 (研究)经 指归(主旨,意向),而见 毛、郑(汉代《诗经》学者大、小毛公及郑玄的并称)之得失,曰:“毛之《传》欲 (想要)简 (简洁), (有时候)(少)于 义理(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 (详细), (有时候)(远离,引申为“违背”)于 情性(人情人性),非“以意逆志’者也。 (这)可以无 去取(舍弃或保留)乎 ?”其学《春秋》,曰:“ 左氏(指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著有《左氏春秋传》,又称《左传》。)记之详,得经之 所以(……的原因)(书写)者。”至 三传(指《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 (情感,志趣)邪 ?” 欧阳修以文 (石碑,此处作动词,树立石碑)其墓曰:“若周君者, (侍奉)(指活着的人)尽孝, 居丧(守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 (学问)(擅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泫然流涕日:“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1)周尧卿伤悲地流泪说:“过了这个,即使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又怎么可以得到呢 ?

( 2)杨纭到了县邑,不再察看其他东西,只是把听到的话(报告给朝廷),推举了他。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

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全国乙卷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 袒裼(成语:袒裼裸裎。袒裼 :露臂 ;祼裎 :露体。指脱衣露体,没有礼貌) 而观之。 釐负羁釐负羁,又名僖负羁,生卒年不明,中国春秋时代曹国大夫。)与 叔瞻(春秋时郑国人。文公时大夫。有贤名。与堵叔、师叔共同执政。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文公不礼。叔詹尝谏文公,或以礼待之,或杀之免后患,文公不听。后晋、秦围郑,欲得叔詹,遂自杀)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 非常(非常:非同寻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 (若:如果)有时 (反,通“返”,返回)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 (连,牵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 是以(是以,因此)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 万乘(万乘:①指一万辆兵车。②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万乘之尊。③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 (穷,陷入困境)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您)(奚,为什么)不先 自贰(自贰,指自别于人)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 (遗,送给)公子。公子见使者, 再拜(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 (谋,商量)曰:“昔者 晋献公(晋献公,春秋时期的晋国第 19任君主,在位 26年) 与寡人交,诸侯 (莫,无定代词,没有谁)弗闻。献公不幸 离群臣(离群臣,去世的委婉说法), 出入(出入,大约)十年矣。 嗣子(嗣子,有继承权的嫡长子。这里指晋惠公)不善,吾恐此将令其 宗庙(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不 祓除(读作 fú chú,意思是除灾去邪之祭) 而 社稷(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不 血食(血食,是用于祭祀的食品。指古代杀牲取血以祭)也。如是 弗定(弗定,不平定),则非与人 (交,交往,结交)之 (道,原则,准则)。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 (卒,士兵), 革车(革车,古代兵车的一种)五百乘, 畴骑(畴骑,精骑,指精选过的等类相同的马)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 (因,于是)令人告曹君曰:“悬(悬,吊出)叔瞻而出 (出,使动用法)之,我 (且,将要)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 (薄,靠近)城,吾知子不 (违,反对)也。其 (表,标记)子之 (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寡人将 以为(以为,把……当作)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 (其,自己的)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 (礼,礼貌。)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 危犹累卵(危犹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 ,如同堆起来的蛋 ,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也,而以无礼 (莅,对待)之,此 所以(所以,……的原因)绝世(绝世,断绝后嗣)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1)他以后如果回国,必然要诛杀那些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必定首当其冲。

(2)于是釐负羁就把黄金装在茶壶里,冒充送餐,又加块玉璧放在上面,夜里派人送给晋公子。

参考译文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 ?”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 ?”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 ?”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发表评论